迎接不一样的挑战——记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的高校毕业生周小沫 

稿件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发布日期:2015-10-15 字体大小:【】【】【

  今年6月底,周小沫将离开学习和生活7年之久的北京师范大学。她学习优异,大四保送本校研究生后,就跟随导师进行纳米材料的研究。如今,周小沫被一个国家级纳米科学中心聘用,职位是研究助理。

  周小沫是湖南长沙人,初中、高中都就读于省级重点长郡中学。作为一个理科生,她有点偏科,对化学情有独钟,还获得过全国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二等奖。高考时,周小沫化学考了满分,报考第一志愿是北京师范大学化学专业。

  她很自豪自己有幸成为世界上少有的 “能把兴趣作为自己专业”的人之一。进入大学之后,周小沫对专业的浓厚兴趣从未改变。学习自律,加上化学底子好,本科四年她学得并不吃力, “轻轻松松就保研了”。

  对不少大学毕业生而言, “保研”意味着不必为了找工作而奔走忙碌,不必为了考研而挑灯夜战。但对周小沫来说, “保研”意味着下一段充满挑战的历程起点。从此,她的身影更多出现在仪器林立的实验室,跟随导师进行纳米材料的研究,为即将开始的研究生阶段打基础。

  然而,从大四、研一着手的金银复合物,再到研二、研三铂钯复合物的制备与性质研究,日复一日的枯燥实验经常让周小沫有挫败感。通常,她在导师指导下提出研究设想,然后在实验中加以验证。 “大多数情况下,实验与设想的差距都非常大。”

  对金、银、铂、钯等纳米材料的研究,应用于甲醇燃料的催化剂之中,而甲醇燃料是未来一种可替代汽油、柴油的新型清洁燃料,市场前景广阔。对此,周小沫解释: “甲醇燃料的催化剂技术还不完善。铂、钯的价格非常昂贵,只有用量越少,催化剂效率越高,才能降低成本,进行大批量的工业生产。”

  因为这一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加上周小沫在科研道路上锲而不舍,她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念硕士期间,她已经发表了一篇SCI论文和两篇中文核心期刊,让不少同学羡慕不已。

  研三时,与所有人一样,象牙塔中的周小沫也必须在继续深造与就业之间作出选择。她想过出国读博,可远在湖南的父母却强烈反对: “那么多 ‘海归’回来,还不成了 ‘海待’?”

  因此,在去年10月份投简历时,周小沫定下了两个求职方向,一是去中学当化学老师,这完全是父母之愿;另一个是应聘大学里的实验员,这是她的科研背景所致。

  “其实,纳米材料研究的圈子很小,职位就那么多,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那一刻,周小沫发觉自己的就业面很窄,不像文科生,很多岗位都可以投简历。不过,周小沫也很欣慰,去年国家推出 “重大科研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新政策,为就业面狭窄的理工科高校毕业生拓开了一条新路。

  今年4月,她在网上看到一国家级纳米科研机构招聘 “研究助理”一名,赶忙投了简历。三四天之后,周小沫被通知去面试,见到桌上堆了半尺高的简历,其中不乏名校博士后和“海归”。可经过一番角逐,踏实的周小沫应聘成功了,成为这个国家级纳米科学中心的一分子。

  在北京地区,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的高校毕业生还可以解决户口。 “根据政策,工资和社保补贴都来自这一科研项目的经费。”周小沫补充说。

  具有挑战性的是,周小沫在北师大的纳米科研工作侧重于基础研究,而这个纳米科学中心工作则侧重于应用研究。

  “这不正是你的短板吗?”记者问。

  “基础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工业生产,还有很大的距离,转向应用研究,就是更想明白自己工作的意义所在。”面对这一挑战,周小沫很有信心。(记者 游翀)

推荐】【打印】【关闭
推荐阅读
更多关于的文章
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