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强:真心换来一方安宁 

稿件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发布日期:2016-01-11 字体大小:【】【】【

以爱心化解邻里矛盾

近日,在安徽省合肥市施河社区,居民戴某带领社区20多名居民围着居委会主任刘庆强气愤地说:“我们坚决反对潘××、周××夫妻俩再住这个单元了!他们太扰民了。社区居委会今天不把这事解决了,我们这些人就不走了!”

潘某、周某夫妇是文革时期上海来皖援建人员,曾有一个女儿,15岁时患软骨病去世,周某因此患上严重精神病,潘某也得了轻微精神分裂症。退休后的周某病情日益严重,经常从自家阳台向楼下倒、撒垃圾。有时夜晚敲打地板,邻居无法入睡。有时,周某往楼道倒脏水,居民只得掩鼻出行,闭门关窗,苦不堪言。时间久了,人们实在无法忍受,才出现文章开头一幕。

“老潘夫妇俩在合肥没有亲戚,又属于失独家庭,我们不能就这么一赶了之。大家还是先坐下来,一起商量一下,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刘庆强一边招呼大家坐下一边说。

“周××的丈夫潘××是她目前唯一的监护人,虽然偶尔也会精神分裂,但好的时候还是很多的,只要坚持服药就不会犯病,社区会安排残联工作人员重点关注周××的服药情况。你们和老潘夫妇都很熟,平常还是应该多关心关心他们,不能把矛盾都推给他们俩,这样会进一步加重彼此的敌视,到头来大家都是受害者。我马上和残联工作人员去周家,再和老潘谈谈,避免这样的事再次发生。”

听完刘庆强的话,来访居民没有了刚才的冲动,表示同意他的提议,满意地离开社区居委会。

用真情感化钉子户

“全心全意服务好身边的群众!”这话,刘庆强一直挂在嘴边,也是他多年来的行动指南。今年52岁的刘庆强,一米八的个头,黝黑的皮肤,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诚实可靠。不要以为他只会处理居民纠纷,在拆迁安置方面,多年来他也总结出一套办法。

施河社区地处合肥市包河区城乡结合部,拆迁任务很重。辖区人口3000多人,10个居民小组。2008年以来,社区大面积拆迁。少数拆迁户因对安置政策期望值过高,一直不愿意拆迁,成了名副其实的钉子户,刘某就是其中一户。

刘某在1995年企业改制后下岗,一直没有固定工作。2012年,岗甬组因市里建设合肥港码头,面临拆迁。根据政策,刘某属于祖居户安置范围,和其他常住居民在安置政策上有一定差别,因此,他一直不愿意搬迁。

为了不耽误建设工期,刘庆强一有空就找刘某做工作,但刘某一直不让步,坚持只有按照常住户标准才肯接受安置。

2014年底,首批安置房建好后,刘庆强考虑到刘某的父母年事已高,经向上级请示,将刘某父母纳入首批安置户,提前安置。2015年9月份,刘某的母亲因病在安置房内去世,按照当地风俗,老人在家里离世才算安享晚年。刘庆强到其家里吊唁,没想到,刘某见到刘庆强,一把拉住他的手懊悔而感激地说:“多谢您在去年提前安置了我爸妈,不然老人家就在外面走了!我是犯浑呀!千不该万不该这样扛着不搬,给社区工作带来这么多麻烦,安葬好我母亲,我马上将我家那两间房拆了!”

就这样,一场拆迁安置拉锯战,在刘庆强全心全意服务群众的感化下圆满解决。

“2008年至今,施河社区已拆迁了近900户,还剩6户,目前回迁安置300来户,像刘某这样的实际困难户,已有50户得到提前安置。提前安置让老年人的心定下来了,没有了后顾之忧。”刘庆强说,“在城市拆迁过程中,兼顾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是党和政府的初衷,也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个别人拿着上级不允许强拆的文件规定,提出各种不合理要求,我们只能在时间上磨,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

截至目前,施河社区没有发生一起因居民不愿拆迁而延误工期的事,这些离不开刘庆强和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的辛勤付出。

刘庆强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国家加快法制化建设,居民解决矛盾争端都通过法律途径。到那时,基层工作会更好开展了。

推荐】【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