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路径初探 

稿件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发布日期:2018-04-12 字体大小:【】【】【

十九大报告提出,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201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强调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时指出,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解决好性别歧视、身份歧视问题。总体而言,现阶段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就业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如何有效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成为人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要着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从全国来看,我国的人力资源总量依然是供大于求,但招工难的问题却长期存在,这种矛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招工难的矛盾就越突出;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就业难的问题比较普遍。解决的路径有两条,一是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大规模转移劳动力,实现“人找岗位”;二是加快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的产业转移,实现“岗位找人”。

前者见效快,自由度大,直接成本低;后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减少劳动力及相关人员大规模流动,有效缓解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同时,对于推进贫困地区产业扶贫也会起到积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发达地区要增强全局意识,坚持因地制宜,千万不可一刀切、一窝蜂。二是落后地区要增强主动意识,要打破“等、靠、要”的思维怪圈,积极“筑巢引凤”。

要着力解决就业信息不对称问题

一个地区出现结构性就业矛盾,反映了就业的不充分,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员工,求职者找不到称心的单位,人力资源市场匹配率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在促进就业中发挥引导作用:一是握好宏观引导的指挥棒,宣传好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二是制定好政策,充分发挥积极就业政策的导向作用;三是搭建好平台,培育市场,发挥人力资源公司等社会资源的积极性;四是采集好信息,无论是岗位信息还是求职信息,务必做到真实、准确、及时;五是要扩大信息发布渠道,通过网站、手机、电视、户外广告等渠道发布就业信息,对特殊就业困难群体,应将岗位信息送到乡、送到村、送到户,让信息需求双方最大限度参与进去,实现人力资源的充分匹配。

要着力解决职业培训针对性问题

从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反馈情况来看,大量的人力资源不能满足就业岗位需求,一定程度是因为求职者参加培训的工种和岗位不匹配。要有效化解这种矛盾,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职业技能培训可以从五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引导劳动者选择培训工种必须适应产业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二是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主动适应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的科技含量和层次;三是要紧扣我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目标,更加注重职业技能培训由操作向创新创造的跨越;四是要主动应对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进种植养殖业、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与农村发展相吻合的职业技能培训;五是要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形态、新特征,超前谋划与之相适应的就业技能培训,如现代物流业、快递业、电商等,通过努力,有效降低摩擦性失业的概率,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当然,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还会涉及其他方方面面,只要我们坚持问题导向,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去解决,就业形势一定会越来越好。(贵州省贵阳市就业与职业技能开发中心 刘锡秋)

推荐】【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