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得出、赚得多、干得好——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侯风云谈提高农村劳务组织化程度 

稿件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发布日期:2018-05-02 字体大小:【】【】【

多地以自发性劳务输出为主亟须政府引导

记者:劳务输出对于解决农村贫困有何作用?

侯风云: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并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目标和最艰巨的任务。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为缓解与消除我国贫困作出了积极贡献。据统计,2012年至2017年期间,我国共有6853万人口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在这一过程中,中央政府在劳务输出方面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安排以及地方政府的具体组织实施功不可没。在精准扶贫推进的关键期,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成为重中之重。

记者:当劳务组织化程度比较低时,对劳务输出有哪些影响?

侯风云:农民离开自己熟悉的土地外出打工,首先想到的不是出去赚多少钱,而是如何规避风险。农民外出就业成本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直接成本:寻找招工信息的成本、参加技能培训的成本、到异地生活增加的成本;风险成本:是否能顺利找到工作的风险、发生劳务纠纷的风险、是否有劳动保障的风险;机会成本:外出打工收益是否能补偿外出机会成本上升的部分;心理成本:可能受到的就业歧视等。当劳务组织化程度不高时,农民工往往会过高估计外出打工的成本,从而导致劳务输出比较困难。

记者:政府参与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有哪些积极作用?

侯风云:政府参与组织化劳务输出,主要是提供各种就业服务,包括劳动力市场信息管理、职业介绍、就业培训服务、维权服务和其他服务,对农民外出就业将产生重要促进作用。具体来说,政府提供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息,建立进城务工者信息管理系统、农村劳动力数据库,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等,让供求双方能顺畅对接。政府还可以从农民进入用人单位的初始阶段开始介入,规范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保证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得到切实履行。

各部门应通力合作、各司其职

记者:在就业扶贫工作中,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政府应该做些什么?

侯风云:各地要依托东西部对口协作机制和对口支援工作机制,开展省际劳务协作,同时要积极推动省内经济发达地区和贫困县开展劳务协作。

贫困县要摸清本地贫困劳动力就业需求,并主动提供给支援地,积极承接支援地提供的援助服务。

支援地要广泛收集岗位信息,努力促进贫困劳动力与用人单位精准对接,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帮助贫困县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提升就业服务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开展远程招聘,降低异地招聘成本,提高招聘效率。支持贫困地区办好技工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和公共实训基地,重点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加强专业、师资、设备建设,提高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能力。加强对在支援地就业的贫困劳动力的权益维护,提升其就业稳定性。

各地还要在企业自愿申报的基础上,遴选一批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较强、岗位适合的企业,作为贫困劳动力就业基地,定向招收贫困劳动力,并按规定给予就业创业服务补贴。

记者:除了人社部门,其他政府部门应该如何加强协作,为劳务输出组织化服务?

侯风云:人社部门负责职业技能鉴定及驻省外劳务工作机构的管理,建立省际劳务协作关系,提供劳务信息服务,做好农民工的劳动保障工作,维护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财政部门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各地劳务输出资金筹措及拨付情况的督促检查。

教育、科技、交通、水利、建筑、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都要结合各自特点,密切配合,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培训工作,进行劳务输出政策宣传,切实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作用

记者:政府参与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的做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市场机制是否可以适时进入?

侯风云:在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下,政府介入组织化劳务输出是必要的。当政府介入后,外出人员急剧增加、信息逐渐顺畅流通。这时就应该逐渐发挥市场的作用了。

劳务经纪人协会的出现,将原来无组织的农民劳务经纪人联合起来,形成有组织的劳务转移团体,使劳务输出工作由政府主导逐步向市场化转变。

劳动力的转移输出适应市场规律的要求,走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的路子,就必须坚持“政府化引导、经纪人组织、市场运作”模式,促进劳动力市场运行、管理规范化、法制化。这需要全面提升农村劳务经纪人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创新机制,构建平台,培育壮大农村劳务经纪人队伍,加强管理,发挥作用,助推脱贫攻坚。(李小彤)

推荐】【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