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平台消除障碍——残疾人事业取得长足进展
????
??? 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是改善残疾人民生环境的需要,也是应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由之路。根据《2016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近年来,在康复、社会保障、就业、扶贫等方面,残疾人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预防和康复相互依附、不可分割
????由于人口快速老龄化、慢性疾病和意外伤害增加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已经进入残疾人口规模增大、残疾人结构变动、致残风险提高的时期。残疾不仅给个人及家庭带来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对公共卫生、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障体系也构成严峻挑战。
????如果能结合现代医学科技,减少、避免残疾的发生,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无法估量。对此,2017年国务院印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明确了残疾预防工作应当覆盖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以社区和家庭为基础,坚持普遍预防和重点防控相结合。
????中国残联康复部主任胡向阳表示,《条例》主要是在四个方面进行针对性安排:一是强化政府统一领导。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领导残疾预防工作,对有关部门承担的残疾预防工作进行考核和监督。二是将残疾预防融入所有相关工作,重在强化相关部门在依法履职过程中的残疾预防责任,将残疾预防融入各相关行业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三是强化监测与信息整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残联实施残疾监测,定期调查残疾状况,分析致残原因,对主要致残因素实施动态监测。四是强化全民残疾预防责任与意识。鼓励群众学习残疾预防知识和技能,及时接受政府免费提供的疾病和残疾筛查,对职工进行残疾预防知识培训等。
????“残疾预防和康复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关系,将两者综合起来,可以把残疾预防工作连成一条线,前有预防制度,后有康复制度,达到减少残疾、消除残疾的目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立雄说。
????《公报》公布的数据显示,实施精准康复服务工作已初见成效。2016年,279.9万残疾儿童及持证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其中,视力残疾人40.0万,听力残疾人18.5万,肢体残疾人135.7万,智力残疾人23.1万,精神残疾人62.6万。全年有15万0-6岁残疾儿童得到基本康复服务,有132.2万人次得到盲杖、助视器、假肢、矫形器、人工耳蜗、助听器等各类辅助器具适配服务。
????就业帮扶脱贫奔小康
????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让更多的残疾人融入社会,不仅能够给残疾人群体增加收入,还能增强残疾人的社会认同感。
????我国历来重视残疾人就业工作,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集中安置就业制度。《公报》显示,2016年,全国持证残疾人新增就业31.2万人,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为896.1万人,其中按比例就业66.9万人,集中就业29.3万人,个体就业63.9万人,公益性岗位就业7.9万人,辅助性就业13.9万人,灵活就业262.9万人,451.3万人从事农业种养。
????“十三五”期间,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中国残联、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人社部等部门联合制定了《残疾人就业促进“十三五”实施方案》,其中提出要为城镇100万残疾人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就业能力,实现城镇新增残疾人就业50万人;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有就业创业需求和能力的城乡残疾人普遍获得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
????多年来,人社部门在促进残疾人就业方面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山东省潍坊市、安徽省宣城市、河北省廊坊市通过举行就业援助互动、残疾人专场招聘会等活动,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了便利;通过加强职业培训,让有工作意向的残疾人习得一技之长,增强了他们的信心;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扶持残疾人创业就业基地,并组织实施“第一书记”帮包村“助残致富奔小康”项目,帮助残疾人脱贫奔小康。
????各界参与营造和谐氛围
????残疾是由个体和社会共同导致的行动障碍,这种障碍是可以通过社会行动来消除或大幅缩小的。而导致残疾人障碍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残疾人去障碍,应该要多管齐下:除了提供教育、就业、康复医疗等服务,残疾人还需要无障碍的环境。
????辅具作为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提供日常生活辅助的专门用品和器具,是帮助失能者改善功能,增强社会生活参与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与其他国家相比,由于残疾人的支付能力有限,我国辅具适配率不足30%;而根据实际需求测算,未来辅具的总生产规模可达6亿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残疾人佩戴上辅具将与正常人无异。如果能把辅具作为一项政府的支出性消费,具备就业能力、改善贫困处境的残疾人就会越来越多。
????另外,在去障碍的过程中,“社会性的去障碍”也尤为重要,这既要消除日常交往中的排斥和歧视行为,还需要大众媒体营造全社会反对歧视的氛围,并在政府负责和主导下调动全社会的重视和参与。本版图表漫画赵乃育绘内容来源:《2016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本报记者 赵泽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