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打好就业服务“组合拳”——访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研究室主任张丽宾
近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关系基本民生,也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820万人,促进就业任务更为繁重。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什么困难?如何提供更精准的就业服务,大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有关专家。
促进就业任务更为繁重
记者: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如何?面临什么样的困难?
张丽宾:从近年情况来看,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近几年,每年约有20%的高校毕业生选择继续升学深造,超过60%的毕业生实现了就业,大约还有10%的毕业生处于失业状态。从失业情况看,高校毕业生占总失业人数的比例不到1/4,占青年失业人数的比例近1/2,2016年,高校毕业生的失业率达到4.4%。从这个趋向来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201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人,比去年增加了25万人,我认为2018年的形势也不会有太大改观。此外,2018年还有一个特殊的情况,中美贸易摩擦涉及很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比较密切的行业,美国对于中国留学生的签证也出台了更加严厉的政策。这些因素都有可能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一定影响,因此2018年的形势可能会更复杂一些。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困难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总体上是不平衡、不充分的。目前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超过15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就超过一半。同时,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约1300万人。由于我国整体处在动能转换时期,产业结构还不是很先进,新创就业岗位绝大部分并不特别适合高校毕业生,适应毕业生特点和成才需要的管理型、智能型、技术型的高质量就业岗位还不是很充分。就业机会不平衡的问题则主要体现在高校毕业生供求在区域、专业、性别要求等方面的不平衡,这些不平衡也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一些困难。
第二个困难是就业信息服务不充分。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提供方主要包括学校、用人单位、中介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公共就业服务部门等。但目前来看,这些平台提供的信息在真实性、有效性和全面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这就导致毕业生求职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此外,在就业信息方面违法违规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对高校毕业生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侵害。总体来说,就业信息服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第三个困难在于高校毕业生普遍对于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认识不清晰。目前出现的比如慢就业、盲目创业、就业高流动性等现象,都是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的表现。此外,目前就业服务及政策宣传还不够到位,高校毕业生对于政府支持就业的政策、项目、服务不清楚,影响其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
新经济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无限可能
记者:当前,新就业形态快速发展,这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有什么样的影响?
张丽宾:新就业形态是指新技术与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相融合产生的新的经济形态。新技术推动了生产要素新组合模式,也就是新商业模式的产生,新商业模式又触发了一个新的载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新业态。
我认为新就业形态也好,或者说新经济也好,它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虽然在新技术方面我国跟国外还有差距,但是在新模式、新业态方面,我们还是走得比较快的,可以说新就业形态是特别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经济形态。目前,新增就业的70%是新经济形态作出的贡献,在新经济形态下,劳动者可以自主创业、自由择业,就业形式更为灵活。此外,新经济形态以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为前提,这更适合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校毕业生。新经济形态的快速发展,实际上为高校毕业生创造了广阔的就业空间。高校毕业生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等方面既可以进行原始创新,也可以进行集成创新,还可以进行追随性的创新。新经济形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引导,让他们迎接新经济、创造新经济,通过新经济实现就业创业。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重视新就业形态可能带来的从业者权益保障缺失的问题,制定好适应新经济形态发展的政策制度法规。
提供精准服务提高服务效率
记者:新形势下,如何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合适的就业岗位?
张丽宾: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合适的就业岗位需要各个层面共同努力。从宏观层面讲,国家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释放各要素的活力,激发创新创业,推动实体经济、现代金融、科技和人力资源服务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是创造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的根本动力源泉。
从中观的层面讲,目前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发展越来越快,也提高了对人才的吸引力。三四线城市及中西部地区也应该进一步改善生活环境及人才引进的环境,提高自身城市竞争力,使高校毕业生就业不要过于向一线城市集中。
从微观层面来讲,应引导用人单位提高就业质量,改善工作环境,让毕业生真正留得住,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赢。
记者:如今各地为抢夺人才出台许多优惠政策,你认为如何引导高校毕业生选择合适的工作地点和岗位?
张丽宾:我认为,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工作地点和岗位时,首先要考察这个地方是否真的尊重和重视人才,是否真正以人为本。其次要看这个岗位是否可持续、有发展空间。各地的落户政策、住房补贴等不应该成为高校毕业生求职最主要考虑的因素。如果一个地方真正重视人才的话,这些都不是问题。如果这个岗位真正有发展前途的话,其他待遇条件也都会好起来。因此,在如火如荼的抢人大战中,各部门急需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引导,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记者:您认为,各有关部门应当如何提供更加精准的就业服务?
张丽宾:目前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包括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就业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的市场化服务以及高校提供的针对学生的服务等方面。从政府层面讲,要坚持落实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将职业指导、创业培训等向高校延伸,帮助高校毕业生更好地实现从学校向工作过渡。结合前面谈到的高校毕业生目前面临的就业形势,我认为应该引导高校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职业指导,将职业发展的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来抓。
此外,对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为其提供就业见习岗位、培训机会、职业介绍服务等。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求人社部门和教育部门在高校毕业生信息方面充分对接。比如有些地区实行了失业青年就业起航计划,主要是聚焦长期失业、就业困难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加大政策服务的倾斜力度,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和融入市场。这些好的政策措施要真正落实下去。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迅速,这些机构在开展招聘活动、岗前培训、劳务代理等方面有很大市场,也更专业。因此,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作用。在一些基础服务方面,政府还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利用好市场资源,提供精准服务。此外,我认为提供更加精准的就业服务还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提高就业服务效率。(胡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