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2014年)中华技能大奖--刘宏
首钢技术研究院电焊工 高级技师
刘宏,女,44 岁,中共党员,满族。她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全国百姓学习之星、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
刘宏是国有企业涌现出来的高级焊接技能人才的优秀代表,是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辛勤园丁。她凭借着“巾帼不让须眉”的闯劲和拼劲,成了远近闻名的“女焊花”,总结的窄间隙轨道焊接、铸钢辙叉补焊堆焊等多项最佳操作法,每年可节约成本500 多万元。她和专业的博士、硕士团队一起,开展滚动式的焊接技术支撑研究,为中国的钢铁产品走向世界保驾护航。
一、扎根一线练苦功,孜孜以求的攀登者
电气焊是高端装备制造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之一,焊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产品的使用寿命,关系着产品质量、安全使用和企业形象。在这个又苦又脏又累,很多男人都望而却步的行当里,刘宏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为了练好焊接基本功,她经历了“三关”。一是过“蹲关”。按照师傅传授的“静平稳准均”五字诀,每天八九个小时蹲着练,3 个月坚持下来体重减了50 多斤。二是过“苦肉关”。起初,她被焊接时产生的烟尘呛得头晕眼花,眼睛被弧光晃得又红又肿,脸被烤脱了皮,胳膊上、腿上到处是被烫的疤痕,她硬是咬牙挺着。三是过“理论关”。她一边学焊接操作技术,一边学习电气焊理论知识,有机会就向人请教,几年下来,整理的学习笔记就有十几本。在2008 年中德国际焊接对抗赛中,以预赛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决赛,最终获得手工钨极惰性气体保护焊三等奖,2009 年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劳动榜样——中国首届焊工电视大赛》,夺得了第一名。
她学以致用,先后解决了高碳钢钢轨焊接、修复堆焊补焊铸钢辙叉、角钢焊接加固钢轨等一系列焊接难题,为钢铁正常生产和安全运输保驾护航。
二、团队合作谋转型,攻坚破难的开拓者
刘宏把实现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迈进的宏大梦想作为自己的追求,积极投身于首钢搬迁调整、转型升级的实践中。
刘宏和首钢技术研究院的5 名博士、10 名硕士在新钢种的可焊性试验和新焊材的开发工作中,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极大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推进了新产品的开发,一批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源源不断地用到国家各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中。容器钢双丝埋弧焊提高效率30%;首次在国内实现150 毫米超大厚度水电钢供货;解决了超高强海工钢打底焊缝出现裂纹的问题,顺利通过船级社认证;研制了两种修复药芯焊丝的基础配方。刘宏主要参与的特厚板T 型接头埋弧焊接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焊接用夹具、焊接用钢板矫直器等3 项技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她参与撰写的《960 兆帕级工程机械用钢焊接性能试验研究》论文在《电焊机》学术期刊上发表。2013 年刘宏首席技师工作室挂牌,700 多平方米的工作室按焊接设备种类分为六大实验区,集“工艺改进、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新品研发、技术服务”于一体。以汽车板为例,该工作室目前已建立冷轧汽车板焊接数据库,完成了奔驰、宝马、现代等重点用户档案53 个。
三、诲人不倦传帮带,焊接技艺的传承者
刘宏在秦皇岛的首秦公司建立了“刘宏焊接工作站”,开展焊接技术指导和“师带徒”工作。她认真总结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从焊接理论到实操技术,到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体会,都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徒弟,两年培养了七名技师、两名高级技师。她带出的徒弟们连续在首钢职业技能大赛、北京市职业技能大赛等赛事中包揽焊接工种冠亚军。近年来,她还担任首钢焊接技师研修班、全国班组长培训班兼职教师,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授课,课时达700 学时,听课人数累计1500 多人。
2008 年底,她主动担任四川汶川地震后到首钢学习焊接技术的同学们的老师。课堂上,她以亲身经历鼓励大家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为重建美丽家园刻苦学习本领,增长才干。在实操训练中,她手把手地指导操作,毫无保留地传授技巧。后来,他们中的五个孩子在中国、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四国焊接技术邀请赛中获得了该组别的冠军。
她心系企业转型中一线工人的技能培训,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企业转型中开展一线职工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及遇到的各种困难,为转型中的困难企业争取到了急需的培训资金。作为产业工人代表,党的十八大期间,她提出了“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要互相敞开大门,关注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建议,引起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在她的积极倡导下,清华大学和首钢联合举办了焊接高技能人才培训班,使得一大批一线工人能够走进清华大学进行深造,打通了一线高级技能人才提升理论知识素养的通道。
刘宏说:“在我从事焊工的20 多年里,唯有手握焊枪时心才是最安静踏实的,我的感情也随着焊条的熔化,熔进每一道焊缝之中。我为我的选择感到荣幸和自豪,我也将毕生奉献焊接事业,助力中国高端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