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看点:供给侧改革 职业教育发展新动力
2015年是职业教育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一年,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举办,我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职业教育发展在国家推动下驶入快车道。
但是,现实仍令人忧虑,职业教育逊于普通教育的社会观念还没有彻底扭转。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确保普高招生,控制、减少中职招生规模;同时,很多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读普高,今后升普通高校。
解决这些问题,让职业教育得到健康发展,就必须进行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扩大有效供给。从本质上说,供给侧改革,就是抓住根源性问题进行改革。
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源性问题有三:
其一,在我国教育管理制度中,存在把教育和学校分为“三六九等”的问题,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低一等。本来,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但在我国,却被看作一个比普通教育低的层次。这让受教育者产生一种偏见:职业教育是差生才接受的教育,在中考时如此,在高考时亦然。虽然近年来国家试图扭转这种局面,但旧有观念的改变尚需要一段时间。
其二,我国的人才评价和使用还盛行“唯学历论”。有技能没学历的技术工人,评职称受约束,待遇也随之受到影响。2010年,我国颁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唯学历倾向,注重靠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拓宽人才评价渠道。可是,学历作为硬条件、敲门砖的现状仍然没有太大改观。
其三,职业教育学校目前还缺乏办学自主权。办学自主权直接关系到办学质量和学生培养水平。“低薪资、低能力、低教育水平”,这似乎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恶性循环。对于我国的职校毕业生,有不少用人单位抱怨没有过硬技术———这也影响技工的工资待遇和企业的产品生产。有舆论拿德国技工的工资待遇和我国技工的收入来比较,对此企业明确回应:如果我国技工也有德国技工的技术水平,企业也愿意出高薪。要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在笔者看来,应该从职业院校中寻求突破。其突破的方法是:把办学自主权交给学校,同时督促学校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确立学校的办学定位,探索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解决以上问题需从制度上进行突破。主要包括:一是清理一系列歧视职业教育的教育管理制度,给各类教育平等的办学机会。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已决定取消高考的录取批次,这是消除歧视的重要改革。二是以能力为导向,改革我国的人才管理和评价制度。要给用人单位更大的用人自主权,扭转人才评价使用中行政化、官本位问题———这种行政化问题,直接导致人才评价只遵循各项行政指标,只注重人才的“身份”与“资历”,不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十八届五中全会决议提到,要提高技术工人待遇,这是抓住主要矛盾的正确选择。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还在于如何落实和推进。
供给侧改革并不是什么时髦的概念和口号,而是改革深入推进的必然选择。供给侧改革,需要有突破既得利益、调整利益结构、啃硬骨头的勇气。2015年,世界技能大赛金奖获得者杨金龙被所在单位破格评职称,这是制度的一种突破。我们期待,崇尚技能的社会风尚早日形成。(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