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资讯|技工院校|在职培训|就业前培训|创业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校企合作

标准与教材|鉴定指导| 鉴定质量|国家题库|技能竞赛|表彰|证书查询

你现在的位置: 培训鉴定频道>资讯

身残志坚者奏响强者之音 

稿件来源:365-818.com 发布日期:2016-04-07 字体大小:【】【】【

今年3月25日至26日,第九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在法国波尔多市举行。在竞赛的舞台上活跃着这样一群中国人,他们身有残疾但心智伟岸,职业技能的光芒令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与健全人比肩。他们用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生动事例,谱写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多年来沿着“劳动福利型”道路发展所取得的卓越成绩。

叶晓芳:劫后余生“活出范儿”

工作中的叶晓芳几乎看不出身有残疾,她那双孱弱的手仿佛有魔力,一块板子能幻化出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木雕比赛刚开始的那个上午,尽管每名匠人的作品都还看不出眉目,一群法国孩子仍聚在她的工作台前久久不肯离去。

走近了才看得出她半个面庞都明显留下火吻过的痕迹。叶晓芳说:“去年浙江省东阳市推荐我参加残疾人技能竞赛,好多人都说,怎么晓芳,你是残疾人?大家都只知道我脸毁了,但很少人知道我残疾。”

然而,46岁的她已经与这具不完美的躯壳相处了17年。1999年,正在广东南海打工的叶晓芳遭遇飞来横祸,全身95%烧伤,其中60%为深三度烧伤。家人和朋友都说她能活下来已经是个奇迹。

叶晓芳是家里的“老小儿”,上面有五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回想刚刚烧伤后的那段日子,这个倔强女子仍忍不住落泪,“家人说永远不会放弃我,就算我只能躺在家里,也要养我一辈子。”

但原本就好强的性格不容她躺在家里等人养。2001年,她去东阳一家木雕厂求职。她恳求厂长:“哪怕不给工钱,只要让我去干活就行,这样我才能学新技术,才跟得上木雕工艺的发展潮流。”厂长说给他3天时间,他需要征求厂里师傅们的意见。

叶晓芳等了不到24小时,便接到厂长电话,通知她可以去工作了,而且薪水开得一点都不吝啬。“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信心。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尽管身体能力不如以前了,但技术一定要力求完美。我要‘活出范儿’!”

烧伤后的17年间,她成了东阳每个手艺人都认识的“那个打毛坯(传统话‘干男人的活儿’)的女人”,成了这座“木雕之都”的资格认证工艺美术师。她40岁时上夜校考了大专文凭,44岁开办了自己的木雕工作室,“不是为了赚多少钱,只想看自己能不能做到,也许还能帮帮别的残疾人”。

今年,叶晓芳代表中国参加木雕项目的角逐,勇夺铜牌。

李成汉:用厄运推开命运之窗

走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的舞台之前,李成汉已经是吉林省长春市小有名气的古董修复师,坊间流传着他“1元5角起家”的故事。不过这个48岁的东北汉子说,如果不是19岁时因病致残,他也许不会成为现在的自己。“老天安排我做一个好的手艺人。”

当年的李成汉身强体健,是学校里的运动健将,虽然出身工匠之家,石匠爷爷和铁匠爸爸的精湛技艺可一点吸引不来好动的他。被一场高烧夺走自如行走的能力后,李成汉也曾有过疑惑和不甘,但他没有自怨自艾,而是积极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

这时,家门口南方手艺人的银饰小摊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连着观望几天后,李成汉回家有样学样地造出一枚银戒,“感觉不比他们做得差”,于是花1块钱买来一把喷灯油桶,5毛钱买来一块人造革,开始了他珠宝制作的生涯。

“最艰难的那几年我都没有放弃这份手艺,29年如一日。”首饰生意不好时他就潜心钻研新技艺,逐渐在当地古董界也闯出名堂。“隔行如隔山,但隔行不隔道。”他说。

要说这将近30年来最大的体会,李成汉说:“我很想告诉大家,不要把残疾人看成负担,找到合适的道路,残疾人也能创造巨大的价值。”说到做到,李成汉成功地在本次竞赛中收获珠宝制作项目铜牌。

徐文:手有余温赠之与人

来自辽宁沈阳的徐文是第一次参加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他也是中国代表团参加历届比赛以来,第一个参加自行车组装项目比赛的选手。

47岁的徐文是个典型的东北汉子,他参赛的项目也是大多数中国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记忆里对残疾人就业印象最深的画面———组装自行车。

刚刚出生6个半月就患了小儿麻痹,让徐文一生与发足狂奔的梦想绝缘。23岁时,为了养活自己,他干起了修车的行当,从自行车修到后来的电动自行车、摩托车。“残疾人嘛,总要有一技傍身,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不依靠谁也能活得很好。”徐文说。

大概两年前,在沈阳市浑南区残联的帮助下,徐文和身边的残疾人朋友组建了“爱心车队”,免费为出行困难的残疾人提供出行接送服务。“我现在不靠社会养了,手心里还有些热乎气,就想看别人有什么需要,把这份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人。”他说。(中国劳动保障报 张寒 张雪飞)

推荐】【打印】【关闭
资讯排行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