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包”成就精彩人生——走近农民“香包工匠”王秀英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调研时,花30元买了一位老人手工缝制的特色香包。这位老人就是马庄村村民王秀英。
????近日,记者走进王秀英香包工作室。
????今年79岁的王秀英,慈眉善目。王秀英告诉记者:“我绣香包是从母亲那里学的。从小我就喜欢手工制作,每天缠着大人学做小荷包,乐此不疲。一开始我做香包,里面放点棉花、草药,基本上都是在家里用来驱除蚊虫、预防感冒;长大后学做小鸭子、绣球等香包,以及虎头鞋、虎头帽、衣服等一些大的物件,到赶庙会的时候卖钱补贴家用。”
????成年以后,王秀英对制作香包愈发热爱。那时,她的家境并不富裕,购买中药、布料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很长一段时间,王秀英制作香包都得不到老伴和儿女们的支持。但是,王秀英凭着满腔热情,不断对香包制作进行创新。
????2006年,王秀英制作十二生肖香包,力求每个动物都要惟妙惟肖。
????在经过一番辛苦之后,这个十二生肖香包后来被人以1000元的价格买走。这件事让王秀英激动了好几天。
????看到香包也能卖出好价钱,从那以后,王秀英的家人不再反对她制作香包,并且也加入制作香包的行列中来。后来,王秀英还成立了工作室,慕名前来学习制作香包的人也越来越多。
????郭琴是从新沂市赶来学习制作香包的。“王秀英给我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毫不保留地教给我制作方法,我收获很大。”郭琴告诉记者。
????“从构思画图、剪小样,到挑选布料、配制中药,再到穿针引线、填充棉花的各种技巧,我真恨不得把自己一生的绝活全部教给大家。”王秀英说,“只有让更多人熟练掌握制作香包的技巧,才能把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并做大做强。”
????2009年,王秀英香包作品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州香包代表作品。2013年,王秀英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7年初,徐州市政府授予她“双创之星”称号;同年,她的工作室被徐州市人社局授予“创业实训基地”,成为市人社局重点扶持的工作室。
????“王秀英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帮助更多的人实现脱贫致富的领路人。”徐州人社局局长翟彩霞评价道。
????如今,王秀英居住的马庄村更是成了“香包村”,目前约有200多名村民成为“包民”。
????“我们的订单现在已经排到2019年,除了国内订单,还有国外20多个国家的订单。”王秀英说,今年元旦后,位于北京前门西大街的“马庄香包店”也已经开业。
????“在振兴乡村经济的道路上,我们农民真是越干越有奔头了。”村支书孟庆喜说。王秀英(右二)在她的香包工作室指导大家学习制作香包。(公晓红 文并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