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铸造蓝天雄鹰——记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 高级技师方文墨
50多年来,中航工业沈飞集团公司共研制多种型号数千架歼击机,创造了中国航空史上无数个“第一”,为中国航空武器装备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歼击机的摇篮。在追赶世界最高航空水平的征程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穿蓝色工作服,手握操作工具,不知疲倦地为共和国的蓝天铸造利剑。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多项殊荣的方文墨———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14厂钳工,就是他们当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传承———献身祖国的航空事业
1984年9月,伴随着飞机发动机轰鸣的声音,方文墨出生在辽宁省沈阳市———这个因作为共和国老工业基地而闻名的城市。孩提时代,方文墨就从父辈的交谈中,领略了从事飞机制造工作的荣光,立志要继承父辈的事业。方文墨家祖孙三代都是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职工。他的姥姥、姥爷是歼6、歼7飞机的技术专家和管理者,如今已是年逾八旬的“80后”;父母是歼8飞机的技术工人和先进生产者,是上世纪80年代投身航空事业的“80后”;方文墨出生于1984年,是个地地道道的“80后”,一踏上工作岗位就赶上了航空工业大发展,欣喜地接过祖辈和父辈手中的仪器,开启了他所向往的职业生涯。三个“80后”,传承了我国航空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实现梦想的不熄火种。
启航——努力探求未知的领域
2003年,方文墨以第一名的成绩从沈飞技校钳焊专业毕业,被分配到沈阳飞机工业有限公司当了一名钳工。上班头一天,方文墨拿起加工工艺图纸,愣是没看明白。这时,方文墨不服输的倔劲上来了。他明白,校园的理论学习只是第一步,真正的实践操作才刚刚开始。为了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方文墨深入钻研各种钳工工具、设备。每个月发完工资,他总要拿出一部分钱来购买新工具、新设备,几年下来已花费了近5万元。很多人问方文墨:怎么舍得花这么多钱?他总是嘿嘿一笑,说:“我喜欢这些工具,买下来就是为了研究、掌握运用的技巧,干好工作。”
在厂里,同事们还送了他一个“书痴”的绰号。他买来钳工工艺学等专业书籍,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学习,及时掌握技术领域最新动向,并有效运用于工作中提高工件的精度上。他说:“作为航空人,干活就要讲究认真,就要有高水准的技术,要对战斗机的质量和飞行员的生命负责。”
锤炼———精度决定航空事业的高度
在厂里,最难、最后的工序,几乎都需要方文墨来操作。这一重托的背后,是他对技术不懈的锤炼。
飞机制造加工中的零部件非常复杂,其中,攻钛合金螺纹尤为繁琐,经常发生丝锥咬死、折断等现象。方文墨下定决心要找到好的解决方法。
为此,他一面谦虚请教老师傅,一面在工作中主动申请加工钛合金零件。通过对钛合金材料特性的掌握,他觉得想要解决钛合金攻丝难题,首先要解决工具创新的问题。于是,业余时间里,方文墨将自己完全“浸泡”在图书馆中,研究国内外丝锥异同点。渐渐地,新工具的雏形便在他脑海中产生了。
可又有一个新的问题挡在创新的道路上:雏形有了,新型丝锥的可加工性及其性能又怎么样呢?带着这些疑问,他来到技术中心工具单元,向制造丝锥的一线员工请教,同时将自己对新型丝锥的设想拿出来一起研讨,在讨论中不断优化新丝锥。
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他放弃了休息时间。无论是下班还是周末,他都在车间忙碌。经过无数次实验和失败,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专用于加工钛合金丝锥的新型工具诞生。这一工具解决了攻钛合金过程中的难题。
由于这一创新,公司首届青年创新创效大赛金奖桂冠也由方文墨摘得。
引领———“方文墨班”始终处于前沿水平
2013年,14厂在原三单元冲钳班中独立划分出钳工班,并命名为“方文墨班”,方文墨任班长。面对只有初级和中级技能等级的班组成员,这个屡获全国技能大奖的技术“牛人”,为每名班组成员量身定做学习成长计划书,明确各阶段要达到的目标;将自己价值昂贵的装备拿出来供大家使用。渐渐地,“方文墨班”成员原本薄弱的基础变得扎实起来。在素质运动会的预赛阶段,“方文墨班”囊括了单位钳工组前三名和磨工组第一名,在决赛阶段,一人荣获钳工组第四名。方文墨成为公司第一个被授予一级技能带头人称号的“80后”员工。
除了强化成员技能培养之外,班组还致力于打造特色管理模式,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班组文化氛围。他们编制《方文墨班绩效考核细则》,通过把生产任务、安全要求、劳动纪律等各项考核内容予以细化,规范作业人员现场工作行为,适当拉开班组骨干和一般岗位人员的收入差距,形成了有活儿抢着干的可喜局面,产品优良品率连续两年高达98%,其中每月优良品工时达4700余小时。
学无止境尚需一生追求,梦比天高更要脚踏实地。只要心中有梦,逐梦动力就会源源不断;只有放飞梦想,才能在时代的大潮中肩负起建设现代化航空事业的使命。
方文墨(右)正在与同事交流技术问题。(中国劳动保障报 侯明昆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