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聚新动能 拓展职工安置新渠道
小米 绘
我国产能过剩问题已开始显现,成为当前我国经济领域中最为突出的矛盾之一。其中,重化工业中的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行业等属于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去产能已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之一。
那么,在去产能的过程中会出现失业问题吗?如何做好去产能企业职工安置工作?
要在去产能过程中保就业
1月17日,国资委总会计师沈莹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目前钢铁去产能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2018年还要继续做好煤炭去产能任务,2018年初步安排煤炭去产能指标要在1000万吨以上,重点是要推动煤炭行业的重组整合力度,同时要在煤电行业、船舶制造、有色金属、炼化、建材等行业继续加大去产能力度。
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金伟栋认为,去产能带来的员工安置与再就业问题总体可控,但局部地区面临较大挑战,未来2-3年将成为产能过剩行业的寒冬。企业效率低下、员工冗余、历史包袱沉重,已成为掣肘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
“相比1998年约2100万的下岗人数,考虑到目前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本次员工安置局面在国家层面整体可控。但不应忽视的是,煤炭、钢铁企业是许多地方的经济支柱,吸纳了当地大量的就业人口,若采用过于激进的方式去产能而未能妥善安置下岗员工,将给地方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隐患。”金伟栋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长安说:“去产能对国民经济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就业问题。根据有关机构的测算,仅钢铁和煤炭领域如果完成去产能任务的话,那么就将涉及到数以百万计的职工需要转岗再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不仅会关系到广大职工的收入水平,处理不好还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因此,在去产能过程中,必须牢牢抓住保就业这个中心工作来开展。”
新业态对促就业起到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了一系列积极就业政策。在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形势下,就业不降反增,总体保持稳定。各种新业态、新经济层出不穷,极大释放了民间的创新创业潜力。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调整经济结构、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国家统计局高级经济师梁达认为,新业态呈现出就业形式多元化、零工就业全时化、组织方式平台化等特点。工作内容、工作岗位、工作形式、雇佣形式灵活多变,工作层次涵盖高中低端,新职业不断涌现。随着分享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平台组织出现,劳动者灵活就业实现的方式通过平台得到了全新的改变。
“其实,传统产业在这个时代也有新机遇。通过加速推动新技术的植入融合,可以更好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基于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的‘互联网+’成为发展热点,这也是新兴业态发展的基础条件。‘互联网+’可以推动新旧产业加快融合或者跨界发展,催生大量的新产业和新业态。所谓旧产业就是传统产业,但不一定都是夕阳产业。由于需求变化及其多样性要求,产品一直在不断细分化,再加上搭建的各类开放型平台,可以说,任何夕阳产业里面都有朝阳产品。”梁达说。
新业态如何吸纳分流职工
在推进本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不少专家认为,政府不仅应关注社会保障制度的托底政策,还应更加侧重于积极、主动性的失业控制政策。比如,应注重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以及采取鼓励创业、开拓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拓展新的就业条件等更加积极的措施,来释放失业压力。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丁守海说:“中央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针对自主创业从多方面提供了支持。通过降低企业的创办成本,政府积极扶持就业弹性更高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鼓励自主创业,有效地激发了市场投资活力,直接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目前日均新注册企业超过一万家。”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研究员孙飞也建议用新业态来吸纳去产能分流出来的职工,以此缓解再就业压力。“要加快发展新经济,在‘增’上做文章。目前,新经济正在加速为经济发展积聚新动能,也是增加就业的新平台。”孙飞说。
孙飞指出,要发展新经济、创造新的用工需求。加快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发展,“领跑”新经济,拓宽就业渠道,特别是“互联网+”催生的新兴业态释放出巨大能量,丰富了线上线下就业新形式。应把握好新经济创造新用工需求的契机,拓展富有弹性的就业空间。
“要重视新经济下用工需求与供给的对接。应让新经济的用工需求引导再就业培训课程设计和就业导向,使供需匹配均衡;鼓励具备高学历和人力资本优势的年轻职工转岗培训再就业,鼓励他们学习新的专业技能服务新经济。这样能减少分流转岗的压力,使得招工难和下岗分流难有效对接,缓解双方压力。”孙飞说。
同时,孙飞指出,要进一步放松管制,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对能够大量创造就业岗位的新经济业态、新商业模式,应放松管制、鼓励创新,尤其要放松对服务业的准入限制,促进服务业创新发展,形成越来越新的经济增长点。(李小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