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立体就业”新模式——湖北省郧西县树立新时代精准扶贫的“郧西样本” 

稿件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发布日期:2018-07-31 字体大小:【】【】【

?

打造“立体就业”新模式——湖北省郧西县树立新时代精准扶贫的“郧西样本”

2018年6月14日,湖北省郧西县首期刺绣骨干培训班的学员在扶贫车间练习手工刺绣

2018年初,湖北省郧西县和武汉技师学院、十堰市高级技工学校联合举办郧西扶贫班,输送100名贫困家庭学生入校接受免费职业教育,通过系统的专业技术学习,让百名学子掌握一技之长,实现“毕业即就业”。

“‘因贫辍学,因学致贫’的状况在很多贫困家庭普遍存在。让孩子掌握一门过硬的技术,不仅是改变个人生存困境的现实考量,也是阻断贫穷代际相传的有效路径,更是撬动地区未来发展的根本之道。”郧西县委书记张涛说。

打造“立体就业”新模式——湖北省郧西县树立新时代精准扶贫的“郧西样本”

2016年7月13日,湖北省郧西县王家坪村留守乐园服务站开展暑期读书活动

技能扶贫,犹如航海灯塔,照亮万千贫困学子前行的路,为千万贫困家庭送去希望,也成为郧西县“立体就业”系统中的一抹亮丽色彩。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湖北省深度贫困地区,郧西县面临的脱贫任务十分繁重。几年来,郧西县以习近平总书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的脱贫方式”的思想为指引,探索建立“立体就业”模式,写就精准扶贫战役中的精彩华章。

创新之路:“立体”成为创新样本第一关键词

在就业空间、就业群体、就业渠道、就业方针上,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的全新模式,千方百计促进就业,转变人们传统的择业观念,撬动创业促进就业的倍增效应,让“长效脱贫”不再是愿景和希冀。

郧西县地处湖北西北部,全县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46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户5万户、14.76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7.32万人。郧西县是湖北省集“老、少、边、库”于一体的国家重点贫困县,是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主战场。

面对严峻挑战,郧西县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就业扶贫的新路径。

“几年来,我们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起‘立体就业’模式,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的就业扶贫体系,千方百计促进就业,逐渐改变人们传统的择业观念,撬动创业促进就业的倍增效应,让‘长效脱贫’变为可能。”郧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王丽媛说。

打造“立体就业”新模式——湖北省郧西县树立新时代精准扶贫的“郧西样本”

2016年4月20日,湖北省郧西县第一批赴广东省深圳市的务工人员到达深圳市

据了解,郧西县“立体就业”模式为:在就业空间上,统筹推进县外转移、县内安置、居家就业;在就业时间上,突出长期稳定就业,兼顾短期就业、灵活就业、临时就业;在就业群体上,对青壮年劳动力、就业困难群体、新成长劳动力分类施策;在就业渠道上,坚持转移就业、居家就业、返乡创业、技能就业、兜底就业多措并举;在就业方针上,立足县域经济,增加岗位数量,扩大就业人口总量,提高就业质量。

显然,郧西县“立体就业”模式不仅创建了一个“全链条”促进就业的崭新模式,还形成了一个统筹宏观发展和关注微观生存的全新格局。这样的创新都清晰地带着属于新时代的“样本烙印”。

郧西县涧池乡下营村被称为湖北淘宝第一村。这个原本深藏于大山深处的山村,如今成为“家家能致富,人人能脱贫”的创业村。

几年来,下营村在郧西县大力支持下,积极打造绿松石电商平台,让每户人家都成为创业的小微企业。

“村里现在是大变样,公路通了,村民富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下营村村支书刘廷洲感慨地说,全村开设淘宝店、微店500余家,700多人实现就业。

据了解,目前郧西县建成乡镇、村电商网点230家,贫困户每年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这样的实践,昭示着希望。

在涧池乡金龙山村的鹿鼎科技养殖基地,记者见到了从陕西省返回家乡创业的张忠国。

谈起返乡创业的经历,张忠国感触很深。“这几年家乡变化很大,支持创业的政策非常多,力度特别大,为我们这些创业者提供了全方位的精细服务。”张忠国说,养殖基地从筹建到正式运营只用了半年的时间,人社、金融、农业等相关部门都给予大力支持,水、电、路等方面的难题都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

“梅花鹿全身都是宝!依托梅花鹿养殖,基地形成了养殖、种植的产业链,带动附近大批的贫困村民实现创业就业。”张忠国说,目前养殖基地带动了金龙山村200多户农家种植、养殖,帮助近700人实现稳定就业。

这样的探索,温暖着人心。

“这几年,我们的就业工作突破原有的界限,由人社部门牵头抓总,积极调动社会优势资源和部门力量,形成大就业的格局,以期更好地服务群众和地区发展。”郧西县县长查宏说。

“立体化”让郧西县“立体就业”模式拥有强大的生命力。“立体就业”不是仅为解一时之困的暂时性政策,也不是拘囿于单个部门的政策,而是充分调动所有涉及民生部门资源的长远规划。只要充分利用社会各层面的优势资源、协同推进惠民政策,就会让立体就业政策发挥出强大的辐射力量。

从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到大力推进技能培训;从全面支持返乡创业,到扎实推进居家就业;从为新成长劳动力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到为困难群体提供兜底安置帮扶……这一系列举措,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系统性制度建设和科学化模式探索,让“长效脱贫”不再是梦。

探索前行:“持续”创新成为就业样本最强源动力

郧西县“立体就业”模式在探索建立过程中,最难能可贵的是“持续”创新力。在探索前行中,总结性和持续性兼具的创新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辐射力量。

2017年底,郧西县劳务协作扶贫工作在十九大“砥砺奋进成果展”中,作为湖北元素参加会展。郧西县就业扶贫成为湖北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大亮点。

2016年4月,国务院作出部署,将郧西县确定为全国贫困人口劳务协作工作试点县,与广东省的广州、深圳、东莞、佛山四市开展劳务协作试点工作。

经过1年多的探索实践,郧西县针对贫困人口自主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强化政府组织引导功能,提升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劳务协作扶贫模式——“12345”的郧西经验,即:输出一人,脱贫一户;政府推动手段和市场调节手段相结合;为已就业对象提供稳岗服务、组织未就业对象转移就业、对贫困学生实施免费职业教育;县外输出与县内转移结合、外出打工与回归创业结合、服务贫困人口与服务非贫困人口结合、劳务输出脱贫政策与其他脱贫政策结合;精准统计、精准培训、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服务。

“通过劳务协作试点,郧西县的劳务输出从以往的无序状态变为有序对接,通过给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让务工人员、特别是贫困务工人员有安全的劳动环境、稳定的工作岗位和可靠的权益保障。”郧西县人社局副局长何昌记说。

这样的创新,具有时代的典型性。

持续的创新,让郧西大就业格局实现从“点”到“线”再到“面”的突破,让郧西县的“立体就业”模式焕发了强大的生命力。

2018年7月12日,炙热的阳光照在郧西县土门镇关帝庙村的大地上。

34岁的柯有芳和几位村民聚在扶贫绣坊一起学习织女绣。

不善言谈的柯有芳见到记者有些拘谨,但谈起自己的织女绣作品,很快打开了话匣子。

“我小时候就喜欢刺绣,现在跟着老师好好地学习提高自己的绣工。您看,我的这件绣品上有荷花、牡丹,多漂亮啊!”柯有芳说,现在县里帮助大家脱贫致富,把织女绣的老师请到村里,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学到技术。

从2018年开始担任织女绣培训老师的张春梅对送技术进村的活动感触很深。

“现在我们所有的老师都是进村进组给村民们教授技术,让很多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就能学到技术,实现就业,同时将我们本地流传百年的织女绣技术传承下去,意义很大。”张春梅说,织女绣所需的花绷、布料、针线、剪刀等全部免费提供给村民,村民们的织女绣作品由县里相关部门和企业统一回收销售,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这样的帮扶受到大家的欢迎。

“七夕在中国,天河在郧西。”天河七夕文化节一直是郧西县特有的品牌文化活动。近年来,郧西县将振兴旅游产业、文化发展战略与助力村民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地区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的“双赢”。

“我们立足群众需求和市场导向,将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结合,引导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郧西县人社局局长魏荣冰说。

2018年7月7日,艳阳高照。

这一天,郧西县土门镇的藤编扶贫车间正式投入使用。附近的十几名贫困村民赶来做工。

汪霞一家是土门镇吊桥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大早,汪霞就赶到了扶贫车间。

“家里80多岁的老母亲生病,娃娃还要上学读书,这些年生活一直很困难。”汪霞说,听村干部说藤编扶贫车间就开在家门口,她就赶来做工,挣点钱贴补家用。

藤编扶贫车间负责人秦道娥说,有很多像汪霞这样的贫困户,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生活。

打造“立体就业”新模式——湖北省郧西县树立新时代精准扶贫的“郧西样本”

2018年7月17日,湖北省郧西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在扶贫车间从事竹藤编加工

“村民们在扶贫车间做工,所有的材料都是免费提供,手工费全部给村民,这样做一把竹藤椅子可以净挣23元钱。贫困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学技术,实现就业增收。”秦道娥说,竹藤编产品目前市场需求量很大,县里大力发展竹藤编产业正契合了市场发展方向。

在乡镇、村庄创办产业扶贫车间,在农民家门口创办产业手工作坊,走“合作社+基地+扶贫车间+贫困户”“合作社+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扶贫带贫减贫之路。

这样的创新,接地气、有人气。

郧西县劳动就业局局长刘长青介绍,2018年,郧西县将竹藤编、织女绣、香菇种植、电商创业等纳入全县精准扶贫特色产业,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三乡工程”,鼓励乡贤领办经济合作组织,引导贫困人口在扶贫车间生产或居家参加订单生产,实现就业增收。目前郧西县已经建成涉及竹藤编、织女绣、铁扫帚、鱼钩、粘羽毛等产业扶贫车间37个,带动贫困人员就业4000多人,在建扶贫车间24个,扶贫车间覆盖全县10余个乡镇、100余个行政村,将带动贫困人员就业5000余人。到2019年底,全县行政村村村建有扶贫车间,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户户有增收产业。

“一种模式在探索建立过程中,最难能可贵的是‘持续’创新力。在探索前行间,在总结和预期中不断调整创新方向,总结性和持续性兼具的创新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辐射力量。郧西县的‘立体就业’模式正是持续创新的代表。”首都经贸大学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黎煦这样解读“立体就业”。

果实累累:“系统”成为建立长效机制之核心

要发挥郧西县“立体就业”的长效作用,系统建设必须贯彻始终,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地撬动社会资源,实现多赢,才能使创新样本更具借鉴意义。

“一把小扫帚”带富众乡亲——如今,胡朝柱的传奇创业故事在郧西已经是家喻户晓。

胡朝柱是郧西县依托“乡亲扶贫协会”返乡创业带动脱贫的典型代表。2017年,胡朝柱返乡创办的扫帚专业合作社基地已经达到7260亩,年生产总值2700多万元,辐射带动1850户贫困户发展铁扫帚产业,共增收1235万元,帮助全县665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目标。

为了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就业扶贫,郧西县制定出台了《关于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动员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回归参与脱贫攻坚活动的通知》,以乡情为纽带,以本村外出创业成功人士、致富带头人为载体,通过结对帮扶、捐资助贫、兴办公益、招商引资、兴办实业、村企共建等措施,帮助贫困人口就地转移就业。

目前,郧西县已经组建乡、村“乡亲扶贫协会”183个,会员3000余人,引进资金5000余万元,成立返乡创业经济实体128个,带动5000余户贫困户就近就业增收。

“成为郧西县未来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的领跑者”——这是王少玘和他的创业团队的梦想。

2015年,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的王少玘和他的两个伙伴一起返乡创办了天河草莓园。这是集观光农业、果蔬采摘、旅游扶贫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农业项目园区。

王少玘是近几年郧西县众多返乡创业者之一。“这两年我们园区发展势头良好,先后吸纳了几十名贫困村民就业。每当看到他们领工资时的笑容,我就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义。”王少玘说,以前从未想过可以将事业理想和扶贫助困结合起来。能为精准扶贫贡献一点点力量,他感觉非常欣慰。

2016年,郧西县开展“返乡创业试点县”创建活动,引导大学生、农民工和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截至2017年底,郧西县返乡创业人员达到3577人,返乡投资3亿元,创办市场主体3577个,返乡创业经济实现产值25亿元,带动就业8532人。

郧西县“立体就业”模式已经形成政府主导,所有相关部门协调统筹,最大限度发挥各部门力量的良性循环机制。

扶贫先扶智,扶智又扶技。

2016年,郧西县利用与广东省合作进行劳务协作试点的机遇,向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输送了52名贫困家庭“两后生”接受4年制免费职业技能教育。2017年,郧西县又与湖北省武汉市、十堰市的3所职业技术院校合作,联办郧西县精准扶贫中职班、劳动预备培训班4个,118名贫困学生入校接受免费职业技术教育。

这样的实践,期许着未来。

面对特殊困难群体,郧西县充分发挥政府托底安置就业功能,引导他们通过保洁、保安、保绿、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就业。目前有277名贫困人员实现公益岗位就业。

“实践证明,系统性已经成为郧西县‘立体就业’模式建立长效机制的关键支撑因素。要发挥‘立体就业’的长效作用,系统建设必须贯彻始终。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地撬动社会资源,实现多赢,才能让郧西‘立体就业’这个创新样本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黎煦说。(王宝杰)

?

推荐】【打印】【关闭
 
点击进入首页